爱尚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五代刀锋(出书版) > 五代刀锋(出书版) 第68节

五代刀锋(出书版) 第68节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清晨的雾气还没有完全消散,一行人已来到了开封长庆门东北那数十间小屋前。“这就是我朝藏书的崇文馆?”柴荣看着这些破旧的小屋,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正是。”宰相范质答道:“当年梁太祖毁长安而定都汴梁,朝廷藏书悉数被毁。开运三年,契丹军攻掠开封,又将馆内藏书尽收北运,如今这崇文馆早已有名无实……”

柴荣皱了皱眉头,步入馆内。屋内局促狭小,四壁残破,馆内藏书,寥寥无几。他长长地叹了口气。没有什么能比国家藏书的地方更能看出王朝的兴衰,炎黄文化,延绵千年,如今竟放不满十余间小屋。扭转这个乱世重武轻文之风,或许正可以从这里开始。

柴荣对范质说:“堂堂朝廷,藏书如此匮乏,谈何文治?回朝之后,马上拟诏:鼓励各地向崇文馆贡献藏书,凡献书者,悉加优赐!再于朝官中选差二十人,调中书门下任职,专门负责对藏书校雠、刊正、抄写!假以时日,定能重振天下读书之风!”

柴荣说完,看了看一直跟在自己身后的赵匡胤。“我知赵将军出身将门,自幼习武,骑马射箭,无一不精。但要造盛世,光有能战之军还远远不够。想当年,梁太祖朱全忠,唐庄宗李存勖,他们手下之军不可谓不强,却同样兵败身亡,灰飞烟灭。”赵匡胤听了,连连称是。柴荣笑了笑:“古人云,开卷有益。即使身为武将,也要读书。将军练兵空闲之时,不妨多翻翻这些书,定能有所裨益。”赵匡胤牢牢记住了柴荣的话。从此,赵匡胤常于军中手不释卷,潜心攻读。甚至听到谁藏有异书,不惜千金收买。甚至带兵打仗之时,也以车载书数千卷随军而行。

对柴荣而言,重建崇文馆只是一个小小的突破口,要全面扭转重武轻文的风气,还需要更大的动作。

接着,柴荣从各地筛选来的士兵中再精选强者,编入殿前军,由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统领,马全义、赵匡胤辅佐,隶属殿前司。而将重组后的奉因军改名虎捷步军,护圣军改名龙捷马军,隶属侍卫司。至此,后周形成了殿前军与侍卫军平列,分享中央禁军的体制。而殿前司所属的控鹤军、铁骑军,侍卫司所属的龙捷军、虎捷军,则以其超强的战斗力成为后周中央禁军的四大主力。

通过精选兵源,淘汰老弱,改革指挥体系,后周禁军战力之强,冠绝五代。柴荣精心打造的铁拳终于成型。

16 孤独的斗士

在众将的努力下,一支精锐之师正迅速成型。见整军一事渐入正轨,柴荣立刻把目光从军队转移到朝堂之上。一个强大的王朝,仅仅有精兵当然不够,他还需要一个强力高效的行政机构。

枢密院,这个机构萌芽于唐朝中后期,却在战乱不息的五代达到鼎盛。后梁时,朱温改枢密院为崇政院,重用敬翔为首的文人,朱温的行政中枢机构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为朱温征战四方出力甚巨。后唐时,李存勖重武轻文,把枢密使一律换成武将,宰相成为摆设。后晋时,先是让宰相兼枢密使,接着又变成枢密使兼宰相再领节度使,自此枢密使的权力达到顶峰。这样的权力设计一直延续到后汉。

五代以来,强权当道,武力为王,中原更是战乱的重灾区。恶劣的生存环境让文人士大夫纷纷南迁至相对安定的南方,而更多的读书人为保持自己的节操,则选择了隐居不仕。作为文官制度基础的科举,虽然并未明令废弃,但由于战乱不止,时常荒废。即使施行,科举考试也成为官员舞弊谋私的工具,早已失去了为朝廷选拔人才的意义。长此以往,本应是文人精英集萃之地的朝廷,反而成了不学无术、无才平庸之辈表演的舞台。

后梁有个翰林学士叫封舜卿,而这样御封的最高知识分子,因为才思拙涩,居然经常要门生代笔,传为笑谈。后唐时则荒唐事更多,一个叫崔协的人,写一篇文章都错字百出,而这样的人不仅中了进士,还做了宰相。拜相之后,连表奏都不会写,只好找枪手代笔,史称“庙堂代笔,假手于人”。李存勖时期的两个宰相豆卢革、韦说平时高谈阔论,夸夸其谈,一处理政务,则错误百出。他们为官员封拟官阶,竟常常高低颠倒,经常需要郎官来纠正。后唐末帝李从珂时,宰相马胤孙无才无德,为了避免犯错被追究责任,干脆为自己定了个规矩:不开口议政,不开印办事,不开门接待官员,号称“三不开”宰相。庙堂之上,全是这样的官员,政事之混乱,可见一斑。

郭威登基之后,痛感人才缺乏,科举废弛,曾颁布诏令,要求“各科的举人,要按等级次第加考题目,而进士除考诗赋以外,还要加试一门其他文章。”但不久后,郭威病死,复兴大计落到了柴荣身上。

非常之时须行非常之法。柴荣决定部分恢复已废止多年的举荐制。他下诏,要求在朝文官,每人举荐有才德的人才一人,即使因族近亲也无妨。但要求授官之时,必须署上举荐人的姓名,若此人为官不仁,作奸犯科,将来要连带追究举荐者的责任。柴荣这样做,不光是因为朝中急需人才。他还有更深的考虑。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逆转朝野内外重文轻武,漠视德行的风气,进而重建已被掏空的文士阶层。

事实证明,当军权一旦与行政权力混合,将会对皇权产生巨大的威胁。郭威当年就是以枢密使兼天雄军节度使,终成了后汉王朝的掘墓人。后周建立之初,王峻因辅佐郭威上位有功,同样以宰相兼枢密使、节度使,权倾一时。权力终究让王峻丧失了自我,让郭威不得不痛下杀手,将其放逐,王峻最终客死他乡。柴荣当然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演。

柴荣决定借鉴后梁的做法,重用文士,重建枢密院。而且,他早已物色好了人选。

魏仁浦,后晋时是枢密院小吏,后助郭威起兵建立后周,为人清静俭朴、宽容大度,能言善辩、足智多谋。郭威临死前曾嘱咐柴荣:“魏仁浦勿使离枢密院。”这样的人才,柴荣当然要重用。

王溥,后汉乾祐年间的进士,学识渊博,宽厚廉慎,郭威临死之前还不忘将其升为中书侍郎、平章事。王溥此人,见识超过常人。柴荣亲征北汉之时,以冯道为首的朝臣群起反对,只有王溥赞成。有一次,柴荣曾经问王溥一个前朝悬案:“人们都传说当年后汉丞相李崧企图勾结辽人,甚至绘声绘色地说他用蜡封书,送密信给契丹,这件事可信吗?”王溥当即道:“如果有这事,怎么肯轻易让外人知道?这是别人诬蔑他罢了。”柴荣连连点头。

有了魏仁浦、王溥,再加上宰相范质,柴荣的枢密院,可谓人才汇集,星光璀璨。不过,在柴荣看来,仅仅一个枢密院,还撑不起王朝的复兴。他想得更深,更远。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