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汉世祖 > 第225章 辽国的应对

第225章 辽国的应对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高勋是也是中原名门出身,是后晋末年,少数坚持投靠辽国,并为之效力的人。事实上,一直以来,对于汉族的名门子弟,才学之士,辽国君主都还是很重视了,从不吝啬高官重爵厚待。

像正史上,贯穿整个契丹兴衰史的韩氏家族,如今已然在辽国国内生根发芽,与国休戚。前边提到的韩匡美,制定并执行“围点打援”计划的那人,就在檀州当统军使,协助萧思温御备。

不过,此时听耶律屋质的建议,立刻就有契丹大臣不乐意了,向耶律璟道:“陛下,臣听说,安丰王兵败身死,皆在于石城汉人的背反,否则不至于此。而被俘虏的汉族军,全部投降了汉军,转而进攻大辽。

由此可见,汉人与大辽终非一心,今两国大战,岂能付汉臣以大军。为防不测,还请陛下慎重决定,另委良将!”

殿帐之内,随行宗室、大臣俱在,气氛有些严肃,这已经是南下以来,耶律璟举行的第四个军事会议了。

不过此次,耶律璟先是发表了一番振奋人心的演讲,然后对在石城县阵亡的高模翰进行了一番追思致哀,并给其盖棺定论,追封为安丰王,大荫其子嗣。

事实上,高模翰的阵亡,对于辽国的影响,远比汉军想象的要严重。在汉军看来,只是攻杀了一个辽高官大将,还是一个渤海人。

然而,就是这个渤海人,早已成为辽国的一面旗帜,助其安抚渤海人心,统治其地。三十年的时间中,渤海故地,不只是辽国的粮仓、纵深之地,还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兵源。

辽国的各类军队中,包括御帐亲军,都活跃着渤海遗民的身影,在辽国的扩张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巩固边防与对外战争中,卓有功勋。

而高模翰,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不只本身能力出众,资望隆重,且对辽忠诚,他本人就是一面吸引渤海人为辽国效命的旗帜。

如今这面旗帜,在汉辽大战之初,就意外地阵亡的,这对辽国的打击,不可谓不重。渤海人中,有像高模翰这般对辽国尽忠者,同样的,暗处对其统治不满,阴怀复国意图的野心家,也不少。

高模翰的死,影响巨大,就如耶律璟所说的,他不伤心石城一战损失的数千兵马,唯独痛惜老将高模翰之死。了解过具体战况之后,耶律璟当即下令,将弃高模翰而走的那两千奚骑中的主将斩杀,为其殉死。

不过,就目前而言,一个最直接的问题,摆在耶律璟面前:“安丰王不幸殁于战阵,如今当以何人,统领辽东诸军,对付卢龙汉军!”

面对此问,北院大王耶律屋质说道:“陛下,如今滦平营三州,主事者乃辽兴军节度高勋,其人性情敏捷,为人勤勉,通达军政,又负责汉务多年,这段时间,已整合东路诸军,抵御汉军,不若以之统管榆关道大军!”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