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极品吴掌柜 > 第722章 流放沙门岛

第722章 流放沙门岛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到了宋庆历三年,登州郡守郭志高,上书奏请增派三百名水兵专门戍守沙门岛,并配置当时速度最快的刀鱼船,以便加强对罪囚的管制。

囚犯们到了沙门岛,每天者要服工役,而且很任务很重。《读史方舆纪要》载:“乾德元年公元年,女真国遣使献名马,命益蜀登州沙门岛民税,令专治船渡马。”可见,沙门岛囚犯所服工役主要是指是养马、造船等事务。

被判流放沙门岛的那一刻,可以说几乎等于被判了死刑,那里简直是宋代人间的修罗地狱。《宋会要辑稿》记载:宋嘉佑三年,京东路转运使王举元向仁宗皇帝报告说,发配到沙门岛的犯人,“如计每年配到三百人,十年约有三千人,内除一分死亡,合有二千人见管,今只及一百八十,足见其弊。”

按王举元的说法,在当时的刑狱体系中,犯人死亡率达三分之一,即33%左右尚属可以接受的范围,而沙门岛死亡率竟高达94%,实在是于过于惊悚了,让人难以置信。

官修的《宋史·刑法志》中,有一处提到刺配沙门岛的罪囚“至者多死”,另一处说广南“春州瘴病之地,配隶至者十死八九”,即死亡率高达80-90%。

这近乎口头的圣旨,完全把公相后半截的话堵死了,只不过他还想坚持一下:“作为父母官,吴檗罪不可恕,必须得严惩。”

“流放沙门岛。”赵佶几乎是脱口而出。

宋代按照犯人罪行的严重程度,分别有多种流放方式,流放地主要是各州府驻军建立的牢城,如“水浒”中屡屡提到的沧州牢城。

《水浒传》有关发配的记载很多,还有如武松被发配沧州牢城营,宋江被发配江州,卢俊义被发配沙门岛等记载,可见宋代发配之频繁。另一种方式比较轻,即直接归入当地州府劳役。流放的距离最远的是三千里,最近的是五百里。

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诏:“罪人应配五百里以上,皆配陕西、河东充厢军,诸路经略司各两千人止。”而在此之上尚有两种:流放“岭南恶瘴之地”,而最重的则是沙门岛。

宋制:沙门岛罪人有定额,官给粮者才三百人,溢额...可,著为定制。五代后汉乾祐三年(950),一个城池失守的节度副使被流放到这里,沙门岛自此作为重犯的流放地。十余年后,北宋立国伊始,太祖亲自下令把军事罪犯配流该岛,这里就成为了重刑罪犯的“集中营”。

据宋史记载,“犯死罪获贷者,多配隶登州沙门岛及通州海岛,皆有屯兵使者领护”、“初,妇人有罪至流,亦执针配役。至是,诏罢免之。始令杂犯至死贷命者,勿流沙门岛,止隶诸州牢城”。一二年后,沙门岛同时也作为重罪官员的发配地。由于流放沙门岛的都是死罪赦免者,而“在路走透”的事,也时有发生,因而朝廷不止一次规定:“递配强窃贼,须选有行止衙校”。

沙门岛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水浒传》和《宋史》都提到它在山东登州府。《读史方舆纪要》也有记载,说它在登州“府西北六十里海中,海舟行者,必泊此避风,五代时,置沙门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说得更明确,“沙门岛,在山东蓬莱县西北六十里。”

被送进去的又是些什么身份的人?据《宋史·刑法志》记载:“犯死罪获贷者,多配隶登州沙门岛。”这些囚犯大多数是犯事的农、工、商等普通百姓,但也有一些获罪的官员。如《宋史》中提及不少刺配沙门岛的官员,诸如腐败受贿的贪官、办事不力的检田使、行医无方的御医、工作失误的天文术士等。

这些囚犯在受审地就已经在脸上被烙上了“刺配沙门岛”等字样,长达七寸左右。到了沙门岛,就被岛上的驻军昼夜监禁着。此处的驻军属于水军编制,配有一定数量的船只。宋景佑三年前,竟发生了囚犯盗船逃跑事件,惊动了朝廷,此后对船只的管制就严厉多了。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