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我为国家修文物 > 第九百二十一章 代笔之作 (第一更)

第九百二十一章 代笔之作 (第一更)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随后,他又将目光看向这幅画左上角上的题识——

……更有新甫柏森森,双干掩映相俯仰……毛君石壁与其配。吴孺人偕寿六十,倩氏朱世蕃谋所以为庆,徵明为作松柏同春图并系此诗。戊午九月既望,徵明识。

画上的这首长诗,是用行书写就的,尽管满是溢美之词,读来却是荡气回肠。

在题识的后面,还有两方钤印,分别是“文徵明印”与“衡山”。

收藏古书画的人一般都知道,文徵明的号是“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在他的诸多书画作品中,有不少是盖了“衡山”这方钤印的。

“改”就是将一幅书画上的名款、印章挖掉,改成古代某位大名家的款识,一幅没什么名气的作品,就成了名家大作了;

而“添”,则是把普通人的无款作品,添加上大名人的款识;

“减”的意思,就是移花接木,把古代名家的款识,从小幅作品上裁减下来,放到他人的大幅作品上,因为尺寸增大,价格也自然也会飙升;

“拆”,就是将一件书画作品拆成多件,例如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被人裁截成了两段,而宋朝画家米友仁的《五洲烟雨图》也被人裁割成了好几段;

至于最后一个“揭”,指的是装裱师借书画作品再次装裱的机会,把宣纸揭成几层,同样一幅画作,就揭成了多幅。

既然有其它真迹可以对比,那么钤印作假的可能性就不是太大了。

至于这行书,向南太熟悉了。

而除了改、添、减、拆、揭这些手段之外,一些临摹画家也常常采用古代材料来作画,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

别说帛纸可以采用古代的,就是连印泥,仿制者也能搞来老印泥,让一些藏家难辨真伪。

所以说,古董收藏水很深,入行书画需谨慎啊。

扯得有些远了,现在言归正传。

向南辨认过这幅《松柏同春图》的绢帛之后,至少可以确认一点,这幅画在材料上,确实是明代的。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