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上京宫情史 > 82.第 82 章

82.第 82 章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最快小说阅读 bQg8.CC

上京宫情史

古代攻城器械

正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一样,军队要打好仗,也必须在武器装备上下足工夫。特别是在冷兵器时代,攻城一方必须具备足够专业、足够先进的攻城器械,才能够有效地化解守城一方花样繁多、机关重重的防御措施,达到其军事目的。

如果要对古代攻城器械及其战术运用有所直观的了解,我们不妨穿越时空,回到历史现场。就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到1126年(北宋靖康元年)12月16日(农历11月25日)这一天,地点是当时北宋的国都汴梁城(今河南开封市),从围城进攻一方—— 金兵东路军统帅完颜宗望(女真名斡鲁补,又译斡离不,金□□第二子,宋人称之为“二太子”)的视角,来观察这场历史上最著名的攻防之战。

完颜宗望对于这座被围的都城并不陌生,因为他仅在十个月之前就曾率领六万铁骑“光临”此地,围攻月余之久,虽然没有攻破,可收获也是颇多。当他第二次兵临城下时,带的兵马更多,而且另一支由完颜宗翰(粘罕)为统帅的西路军也即将杀到城下,形成合围之势。为此,雄心勃勃的完颜宗望对于这场规模浩大的攻城战役胸有成竹,志在必得。对于宋廷政治上的软弱和腐败,他了然于心。作为政治家,他懂得打着“议和”的旗帜,边打边谈,和宋廷内部的主和派拉拉扯扯,不断离间、消解宋军的斗志;而作为军事家,他自然也懂得“战略上藐视宋军,战术上重视宋军”的道理。毕竟,他要攻打的是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坚固的城市。当时的汴梁城由外城、里城和宫城三重组成,其中外城周长四十八里,城高四丈(约12.5米),城基宽五丈九尺(约18.4米)。此外,当时宋军还配备有当时最先进、最强大、也是最全备的防护器械,墙厚城高,兵坚器利,可谓“固若金汤”。金军第一次攻城失败,很大程度上就是与金军攻城装备落后有关。但这一次情况不同了,因为“厌人肝”的金军也是一支“学习型”部队,他们在战斗中很快学习掌握了宋人的攻城器具及其战法。最要命的是,完颜宗望还大胆地启用投降的宋军,而且保留原建制,并让汉人降将统领。与宋朝皇帝的小心眼和缺心眼相比,这外来的“洋”主子倒是大方许多、开明许多。那些宋朝的降兵降将们,也因此替“英明”的新主子卖起命来,格外有劲。宋军所有的先进装备和技术秘密,也稍带着和人一起,被争先恐后地“献”给新主,金军的工兵部队自然也就“鸟枪换炮”,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突然成熟起来,强大起来。因此,我们也就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事实:攻城的金军,用宋人研制的武器,用宋人总结的兵法,甚至用宋人组成的工兵,开始了第二次攻城前紧锣密鼓动战前准备。

首先,金兵要搭建若干“望楼”,顾名思义,望楼就是用于高空观望侦察作业的军用器械。孙子云:“能临敌变化者,谓之神。”也就是说,谁掌握了战场上的信息权,谁就取得了战场的主动权。特别是对于攻城一方而言,要对被城墙阻隔的守城部队有个全面及时的了解,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利用高空侦察设施来侦察敌情。“望楼”一类的军用设施,又有“橹、飞楼、云楼、巢车”等其他称谓,只是形制稍有不同,但原理和功能都是一样。根据宋代《武经总要》记载,高达八丈(25.4米)的望楼,可能更适用于野战时的警戒和指挥,因为相对四丈高的城墙,这样的高度有些浪费,而且烦锁的固定设施也不利于机动。当时金兵可能采用了更符合机动需要的望楼车或巢车。望楼车和望楼形制一样,只不过在下面多了一个四轮车座而已,同时高度有所调整,车的高度(4.7米)加上望竿的高度(14.08米),显然更符合实战需要。望楼车的形式非常简单,在四轮车底座上竖一高杆,称之“望杆”,顶端设有一座五尺宽的版屋,外蒙牛皮以固,四周设有瞭望孔,以备观敌之用。史载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时,楚共王曾由太宰伯州犁陪伴共登巢车观阵。那么由此可以合理猜想,在攻打汴梁城时,金兵统帅,特别是一线的军事指挥官,若要掌握第一手的战场信息,利用望楼车观察战情,可能是他们经常要做的事情。

其次,为了跨越汴梁城外宽大的护城河这头一道障碍,金军还必须准备灵活机动的壕桥。早在战国时代,壕桥(又称“飞江”或“飞桥”)已经成为攻城时军队必配的大型制式装备,据《六韬.虎韬.军用》载:“渡沟堑飞桥,一间广一丈五尺(4.7米),长二丈(6.26米)以上,着转关、辘轳、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可以想象,当攻城一方的工兵部队凭借飞桥这一机械化的攻城利器,而且是八具同时搭建,组成宽度达十二丈(37.56米)的正面攻击通道,瞬间“天堑变通途”,将对守城一方造成何等强大的心理冲击和视觉震撼需要加以技术说明的是,基于军事运输和现场操作的便利性考虑,飞桥往往是两层折叠结构,用转关(销轴)连接,而辘轳(绞车)则利用绳索滑轮原理,控制延伸桥面的俯仰角度。到了宋代,这种壕桥类器材技术更成熟,种类更丰富,特别是机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据《武经总要》记载,宋代壕桥总共有五种,每一种壕桥都装有大的木头轮子,便于根据战场需要而快速移动部署。不过,这种壕桥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全是木结构,最怕火攻。众所周知,宋军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强的优势就是善用火药等先进火器,而汴梁城四周的壕沟不但又深又宽,而且水系发达,若是用木制壕桥搭建进攻通道,非常容易遭到破坏,从而影响金军的持续进攻和打击力度。因此,当时金军弃用壕桥,因地制宜,采用了一种非常经济实用的土办法:叠桥。叠桥之法,说来简单,却颇有创意,——先是搜集木材捆扎成简易木排,连成一体,浮于水面,然后在上面覆盖一层干柴,一层苇席,最后用泥土铺垫。这种叠桥取道的办法,不但成本经济,搭建方便,而且抗打击能力非常强,“矢石火炮不能入”,就军事技术的实用性而言,实在是天才的想法。

另外,由于攻城最常采用的是“蚁附”战术(士兵爬上城墙,直接进行攻击),因此士兵进行攀墙作业的云梯也就显得必不可少了。云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11世纪时的西周时代,当时被称作“钩援”的云梯就已经出现在战场上了。《墨子.备梯》中指出“云梯者重器也,其动移甚难”,可见早期的云梯还是一种相对原始粗笨的攻城战具。到了宋代,云梯的发展有了重大突破,不但技术先进,机动灵活,而且形制丰富多样,有飞梯、竹飞梯、蹑头飞梯、避檑木飞梯、杞车、行天桥、搭天车、行女墙和云梯等。宋代云梯最大的特点就是设计先进,机动性强,防护性强。以当时被称作“行天桥”的重型云梯为例,用粗大的木头制成车座,配以车轴木轮,便于移动,车座上架起的云梯采用折叠式,每段各长二丈(6.26 米),以转轴相连接。作战时乘员在车内以人力将云梯推至预备攀登的地点,然后用车后的辘轳(绞车)将第二节梯放出,第二节折叠梯的顶端设有铁钩,可以迅速固定梯位,便于武装乘员在高处“安全”展开进攻。此外,这个时期云梯的防护性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不但在梯子顶端设有一段女墙,可以在与守城部队短兵相接时提供简单的防护,同时还在车体部分增置生牛皮,防止乘员受伤。而金兵当时制造的云梯,正是采用了当时这一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制造办法。当时金军制造的这一类器械,或称火梯,或称云梯,或称编桥,不但规制庞大,“皆与城橹齐高,亦有高于城者”,而且梯脚“皆用车轴推行”,非常灵活。其中,根据“云梯、编桥可以倚城而上”的史料记载,可以判断这两种云梯的前端应该还配有飞梯一类的“车轮”,以便推梯附城时迅速上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金人制造的云梯,下层也设有用牛皮封护的“小龛”,其功用是“可置数人以掘城”。看来,金人对宋人先进器械的运用,已经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

而在这一历史上著名的攻城战中,金兵最具创造性的,是对一种名叫“鹅车洞子”的攻城器械的活学活用。鹅车洞子也是金人习自宋人的兵器,原名尖头木驴,古称“礮辒”,是一种有着坚固防护的攻城作业车,相当于古代的一种移动“木坦克”。《孙子谋攻》云:“修橹礮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可见早在春秋时期礮辒已经在战场上被普遍使用。礮辒车尖顶,四轮,两侧和顶部用木板做防护,外蒙坚硬的皮革;车内可容十多人。攻城时,人躲在车内作业,可躲避城上的矢石攻击。而宋军的尖头木驴(又称尖头轳)是礮辒车改进的增强版,车长一丈五尺(4.7 米),高八尺(2.504米),路轮增加到6个,车脊也换为较坚固的大木,而车顶的斜度也更大,因此防护性更强。而金军的鹅车洞子,则是这一增强版的再升级版,据《靖康纪闻》载,其车“下置车转轮,上安巨木,状似屋形,以生牛皮缦上裹以铁叶”,此外,内部还特别添加了一层湿毡,从而更加坚固,“矢石灰火皆不能入”。据说这一器械的发明,或者说再创造,是由金军攻宋时的西路军元帅完颜宗翰(粘罕)在攻打太原时偷学到的,并加以发挥利用。当时金兵对这一攻城器械的运用,还特别借鉴了宋军当时挖掘地道的专用工程车辆“头车”的战术用法,把几十辆洞子车“节次以续”,连在一起使用,可以说是在战场上建立起一个个“活动掩体”,一条条“安全走廊”,从而最大限度上减少了士兵攻城时的伤亡率。

根据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常识判断,当时的金军可能还装备了“木幔”。木幔是一种用于攻城的机动式防护屏障。《通典兵典攻城战具》记载:“以板为幔,立桔槔于四轮车上,悬幔逼城堞间,使矫捷者蚁附而上,矢石所不能及,谓之‘木幔’”。由此观之,这种被称作“木幔”的防护器械,虽然操作原理简单,似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却是最实用的进攻型保护装甲,而且也可能是当时金军进攻时采用最多的主动型防护器具。除此之外,攻打城门时用的撞竿、兜竿之类,也都是攻城必备的器械。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